一、政策导向:从“提标”到“零排放”
《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》(2021)提出:到2025 年,在长三角等国家高新区建成若干工业废水“近零排放”科技创新试点工程,并在黄河流域建设污水资源化利用示范城市。零排放相关的地方政策也紧跟其后,特别是黄河流域以及缺水地区,重点水资源使用大户的行业,以及重金属和高污染行业,对于其排放的限值逐年收紧,零排放成为企业不得不认真审视的一个命题。
二、市场数据与典型案例
目前全国已建/在建零排放项目>200 个,主要集中在煤化工、电力脱硫、钢铁、园区集中废水,最大单体项目规模40 万 m³/d位于国家能源宁煤宁东煤化工基地,典型吨水投资30–80 元/m³·d,膜法+蒸发组合工艺,比传统达标排放高 2–3 倍,但 3–5 年可通过水费、排污费、盐资源回收收回成本,通过长期收益来看,零排放对于企业来说,投入产出比是非常可靠且丰厚的,但同时也暗含着风险,有部分早期进行零排放的企业,其零排放系统的运行其实并不理想,无法达到“零排放”的目标,这就要讲到技术路线的选择问题。零排放工艺预处理阶段基本上是为降低膜污染风险做准备,主要是在于ph调节、污染去除、除氟等,关键是在于膜工艺和蒸发工艺,膜浓缩系统一般为反渗透(RO)+ 纳滤(NF)+ 高压反渗透(SPDT)组合,产水回用率可达 70–80%,而膜系统的浓水则进入机械蒸汽再压缩(MVR)或多效蒸发(MED)进一步浓缩,最终产出硫酸钠、氯化钠等工业级盐,混盐减量 >96%,实现“近零排放”,因此膜系统的浓缩倍数和抗污染性能,是零排放工艺的经济性和稳定性的主要决定因素,如美峰环境推出的MFT-MORE零排放工艺,就是改进了膜系统工艺配置,选用了高抗污染高倍浓缩的SUPER DT膜,比普通DT浓缩倍数高1倍,浓水少一半,光蒸发器就少用一半。